為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本處開設一系列社會責任實踐課程。其中,由林正敏教授授課的「社會責任實踐教育(實踐)-物聯網與智慧工藝」課程,特別攜手永續處「尚虎雲」學生團隊與雲林國際慢食協會,於2025年10月3日,在「生機廚房」舉辦《水井三寶手作課程-肪片龜文化工坊》,吸引近30位師生熱情參與,透過手作與文化導讀,體驗在地文化的深厚底蘊。
傳統糕點蘊含世代記憶:從艱辛溫飽到「快樂鳳片糕」:
工作坊由資工系大三生陳有臨主辦,他身兼教學助理與活動籌畫者,從海報設計、保險辦理到協助授課,細節一絲不苟。
課程分兩節進行:第一節由林正敏教授分享「水井三寶」──烏龜、白馬與姻緣花的故事,並由生機廚房負責人張淑芬老師講述「肪片龜」的由來與其在民間信仰中的重要角色;
第二節則進入實作,學生親手揉麵、刻紋、壓模,感受傳統鳳片糕的工藝與文化溫度。
張老師動情分享父親「阿芬爸」的故事:年少北上討生活,夜宿屋簷之下,因廟會中一塊鳳片糕而獲得溫飽的力量,成為他堅持奮鬥的起點。多年後,他年年北上,親手奉上鳳片糕,延續感恩心意。如今,張老師以手作延續父親的精神,也讓學生透過揉製與品嚐,感受從貧苦到甜美的歷程——將昔日的奮鬥糕,化為今日的「快樂鳳片糕」。
虎科大推動地方創生:強調「文化感 × 參與感 × 手感」:
「快樂鳳片糕」行動是本處尚虎雲團隊本年度重要的文化實踐之一。成軍僅一年,團隊即榮獲「台灣之心」入選及「永續生活實驗獎」兩項佳作與最佳人氣獎肯定,已成為虎科大推動地方創生與永續教育的核心力量。
透過此次工坊,團隊與地方職人、慢食協會協力挖掘雲林在地故事,發展跨域教學與社會實踐,強調「文化感的理解、參與感的投入、手感的傳承」,讓學習不再侷限於教室,而是深入地方脈動。
林家驊處長表示,未來將持續支持學生團隊推動食農教育、文化共創與地方連結,藉由實作型課程深化學生的在地感知與責任,培育兼具人文關懷與行動力的新世代公民。
#虎科大永續處 #永續發展 #社會實踐教育 #教學創新 #教育影響力 #USR
FB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tRxXFeif/
IG連結:https://www.instagram.com/p/DPicz9VksMK/?utm_source=ig_web_copy_link&igsh=bWl4bzMxYnp3enVz
脆連結:https://www.threads.com/@nfuossr/post/DPic0jkku7N?xmt=AQF0ZyQVF4owPUKf9cduSus4vJ69QC1d635vI1oawGjEE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