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con YOUTUBE icon LINE icon
永續發展暨社會責任處logo

USR計畫

農業共學地方創生世代共好-實踐綠心到綠港之價值共創
永續發展類特色永續型
實踐場域
雲林縣虎尾鎮(馬光有機集團栽培區、保證責任雲林縣精緻農業生產合作社)、北港鎮(祥發蘭園、微醺農場)、斗南鎮(三欣園藝股份有限公司)、西螺鎮(和心蔬菜有限公司)
計畫成員
計畫主持人
姓名:戴守谷
單位:農業科技系
職稱:教授兼系主任
電話:056315093
電子郵件信箱:sorgan@nfu.edu.tw
協同主持人
姓名:呂文祺
單位:飛機工程系
職稱:副教授兼副國際長
電話:05-631-5545
電子郵件信箱:luwenchi@nfu.edu.tw
協同主持人
姓名:江季翰
單位:資訊工程系
職稱:副教授兼系主任
電話:05-6315578
電子郵件信箱:jhjiang@nfu.edu.tw
協同主持人
姓名:楊閔惠
單位:農業科技系
職稱:副教授
電話:05-6313206
電子郵件信箱:minhuiy5678@gmail.com
協同主持人
姓名:鮑建國
單位:農業科技系
職稱:副教授
電話:05-6313207
電子郵件信箱:baujg@nfu.edu.tw
協同主持人
姓名:王進學
單位:農業科技系
職稱:助理教授
電話:05-6313342
電子郵件信箱:chw@nfu.edu.tw
協同主持人
姓名:段黎黎
單位:農業科技系
職稱:助理教授
電話:05-6313478
電子郵件信箱:lilid@nfu.edu.tw
協同主持人
姓名:林正生
單位:農業科技系
職稱:副教授
電話:05-6315120
電子郵件信箱:sheng8876@nfu.edu.tw
協同主持人
姓名:黃珮雯
單位:應用外語系
職稱:助理教授
電話:05-6365927
電子郵件信箱:phuang@nfu.edu.tw
協同主持人
姓名:劉育松
單位:電子工程系
職稱:助理教授
電話:056315511
電子郵件信箱:ysliu@nfu.edu.tw
計畫聯絡人
姓名:陳昱傑
單位:農業研究及推廣中心
職稱:專案經理
電話:056315094
電子郵件信箱:wisefarm.ap@gmail.com
計畫摘要
本計畫以農業為主,延伸教育、產業、環境三大方向。
一、教育方面以「科技農業・在地人才」為目標培養農業專業化的人才,籌備專業化的「農業科技學院」及「循環農業與森林利用學士學位學程」,提供農業學習者專業且科技化的訓練,以補足農業現場所缺乏專業人力的問題;
三、產業方面以「有機農業・價值創造」為目標,解決有機農業專業知識的不足,以及推動集團栽培,希望解決從事種植有機農業卻苦於沒有適當的農地可以發展或規模化經營的現況;
二、環境方面以「環境永續・淨零農業」為目標,讓農民在發展農業時可以減少耕作的碳排放與增加土壤碳匯,同時兼顧農田生態系統服務,以及創造農業剩餘副產物之利用價值,實現農業的減量、增匯、循環、綠趨勢
計畫推動策略
  • 科技農業・在地人才:
    • 推動重點:持續推動農業創生與智慧創新學程,培養學生成為地方創生團隊,並成學程與學院培養專業化農業人才。
    • 執行策略與方法:在地化教育、專業化技能、創新創業的自主學習。
  • 有機農業・價值創造:
    • 推動重點:以馬光有機集團栽培區為實踐場域,建立示範效果吸引更多人加入有機農業的種植,同時培養專業的有機農業人才。
    • 執行策略與方法:農耕模式的轉型、增加價值的有機農業、強化農業知識的交流。
  • 環境永續・淨零農業:
    • 推動重點:以有機友善農業的耕作模式作為示範,推動對環境更友善的做法,也同時導入低碳、智慧化、可循環再利用的栽培管理技術。
    • 執行策略與方法:生態系統服務建立、低碳農業技術、可實現的能源。
計畫成果簡介
本計畫以「農業共學、地方創生、世代共好」為核心精神,實踐從校園綠心到港都鄉村的永續價值鏈。透過導入智慧環控系統(露天)與智慧環控系統(溫室模型),結合物聯網與AI技術,即時監測氣候、土壤與作物生長條件,實現精準灌溉、病蟲害預警與遠端管理,大幅提升農業效率與環境友善度。配合無人載具執行空拍巡田、定點施肥與自動噴藥,帶動農業走向低碳、高效的智能管理。為推動環境永續與淨零農業,本計畫以有機農業為基礎,進一步發展土壤碳匯、生態系統服務與低碳農法,積極改善農業現場環境與耕作體質,打造具韌性與永續潛力的農業生產模式。這不僅是對農業發展的承諾,更是對生態平衡與環境保護的實踐方式。同時推動農業創生智慧創新學程與創新創業專題講座,引領青年投入永續農業行列。團隊更攜手學生與社區,規劃建置大埤鄉豐岡生態村,打造融合生態、教育與生活的共學場域,實現人地共榮、農村創生的理想。透過科技導入、人才培育與社區合作三軸並進,我們正描繪一幅以淨零永續為核心的智慧農業新藍圖,為地方注入創新動能,也為下一代種下綠色希望的種子。

This project embraces the core values of co-learning in agriculture,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and intergenerational well-being, creating a sustainable value chain from campus to rural communities. By implementing smart environmental control systems (for both open fields and greenhouses) and integrating IoT and AI, the project enables real-time monitoring of weather, soil, and crop conditions, achieving precision irrigation, pest forecasting, and remote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unmanned vehicles for aerial inspection, targeted fertilization, and spraying, the initiative promotes low-carbon, efficient farming.
Grounded in organic agriculture, the project further develops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ecosystem services, and low-carbon farming, enhancing field conditions toward a resilient,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model. It also cultivates future talent through the Agri-Creation Innovation Program and entrepreneurship seminars, encouraging youth engagement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Through technology integration, talent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collaboration, the team is building a smart, net-zero agricultural future, exemplified by the co-creation of the Fenggang Eco-Village—a shared space blending ecology, education, and rural living.
光榮事蹟
2022年
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人才共學首獎
第六屆資誠永續影響力獎-特別獎
2022年 食創獎「一星等獎」

2023年
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產業共創首獎
第二屆亞太永續行動獎SDG04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 Mentorship inheritance – Passing down agricultural and regional advantage-Silver

2024年
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生態共好首獎
第四屆台灣永續行動獎SDG08 共創合作農業新經濟-金級
第八屆台北金鵰為電影展雲林農虎力-銅獎
2024年 資誠永續影響力獎 「入選」
2024城市大自然挑戰「生態社區獎-優勝」

行銷成果:
(1) 快樂工作人: Podcasts 受訪【快樂工作人 Ep.175 】用 300 萬換億的生活品質?年輕人正離開城市、返鄉當農夫 ft. 戴守谷。
(2) 天下雜誌: 《 2025 台灣人才白皮書 》 【把雲林在地囝仔變科技農業新種子】 P148 149 專欄介紹。
(3) 商業周刊:【全台大學搶開商業周刊:【全台大學搶開AIAI系,這間科大卻選開「農業系」!系,這間科大卻選開「農業系」!為什麼為什麼?】專題採訪。
(4) ESG TIMESESG TIMES雜誌:【農業人才年收百萬不是夢雜誌:【農業人才年收百萬不是夢 虎科大農科系虎科大農科系進駐馬光有機園區實踐永續農業】專題採訪。
計畫介紹影片
回上頁